随着德国工业4.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框架的签订,“中国制造2025”开始从概念走入实际。按照德国工业4.0的描述,未来的智能工厂中,有一个关键要素不能缺少,那就是“机器人”。随着中国经济转型,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,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。
“在危险、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,让机器人在来代替部分工人,以及利用机器人提升效率,降低成本,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,帮助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关键。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,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朱森弟告说。
作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起草人之一,朱森第认为,要想让中国制造业从大做强,完成智能制造升级,智能机器人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。
机器人对于中国制造的助推,也反映在今年的上海工业博览会上。kuka、abb、柯马、发那科等海外机器人生产商,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型机器人。同时,国内机器人生产商也不甘落后,其中的领头企业中科新松除了推出多关节柔性机器人,还展示了爬壁机器人。除此之外,南京埃斯顿等国产机器人也有了长足进步。
机器人挺进3C制造领域
利用机器人承担搬运、分拣等工作,将人从重复、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这与智能制造中的提高工厂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目标相一致。
目前,机器人已经在半导体、汽车等传统行业中应用。ABB集团过程自动化业务部总裁白天恩(PekkaTiitinen)告诉澎湃新闻,奥迪长春工厂的喷涂和上胶的生产线上已经用上abb机器人,在运用机器人之后,整个喷涂效率提高了20%,可以满足年产20万辆新车的高强度生产需求。
除了传统的汽车装配领域,机器人逐渐进入到3C,医药和食品领域。澎湃新闻从本次工博会上了解到,富士康、华为等公司都已经出现“黑灯”工厂,即完全由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手机组装加工。
新松公司副总裁杨跞告诉澎湃新闻:“在3C行业中,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,用工一直是困难之一,机器人能改善用工难情况。”据杨跞介绍,新松公司这次在工博会中带来柔性协作机器人,已具备快速配置、牵引示教、视觉引导、碰撞检测等功能,未来也将应用到3C装配行业中。
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(IFR)统计,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%,销量为22.5万台左右,受汽车及电子行业、特别是中国和韩国该行业需求的带动。
该协会称,随着中国在追赶工业化国家竞争对手,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%,达到5.6万台左右。中国之前已经成为了全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。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额约为95亿美元。
人机协作是趋势,云技术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慧
根据工业4.0的理念,未来工厂中,机器将变得智能,并且能与人类互联共通。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制造中,机器人与人类的工作范围相对独立。但这样的局面,在未来工厂中将得到改变。
从去年ABB公司推出的首台人机协作的机器人YuMi到今年柯马机器人推出双臂拟人机器人AMICO,人机协作机器人成为未来工厂的趋势。
柯马全球机器人事业部首席运营官马蒂亚斯·维柯兰德(MathiasWiklund)介绍,AMICO机械臂已配有两个SCHUNKSDH2多关节三指夹具系统,可以灵活抓取各种不同的物件;其中两个指状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方向,使其适用于不同机器人工业应用中。夹具表面的传感器可以帮助AMICO识别不同物件表面并自动调整最佳抓取力度。
做到人机协作后,如何将机器人进行互联,实时掌握工业数据和加工过程,是工业4.0的最终目标。这样的要求,也让众多机器人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。
“自从工业4.0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后,我们的确看到了许多改变。在于客户和合作伙伴沟通后,我们发现机器人会是未来智能工厂中重要的一环。现在我们会将更多的云计算融入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,让未来的机器人更加智能化,通过更精确地计算更好地控制机器人,并在工厂中找到更多的应用。”库卡(KUKA)机器人首席销售官,执行副总裁MartinKuhnhen说。
但正如工业4.0中国制造2025对接过程中,自动化标准制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样,云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也还有较长的路程要走。“除了各家云技术采用标准不同外,各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分享平台仍未建立,只能说我们现在在朝这个方向努力,但过程远没有那么简单。”马蒂亚斯·维柯兰德说。